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大宋教书匠 > 第八百零三章 诗会

第八百零三章 诗会

推荐阅读:太荒吞天诀裂天空骑全属性武道他比我懂宝可梦红色莫斯科超维术士万妖圣祖不一样的日本战国修复师我在尊魂幡里当主魂


    李纲打了赵明诚后的几天里,书院倒是无比平静。
赵明诚和一起的几名太学生当时虽然说要回太学,但也就是一句嘴炮表达一下义愤而已。
他们还是和平常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
其实,汴京大学还是有着他们不愿意轻易离开的理由。
最重要的一点,太学和汴京大学互相交流的名额是有限制的。
如果随意放弃这样的机会,虽然不至于列入太学的黑名单,但也难免惹人非议。
退一万步讲,赵明诚如果因此一怒之下回到太学,那会被人说是打回来的,这个人真的丢不起。
如果真的回去了,钟粟也会瞧不起赵明诚,甚至可以断定,这家伙恐怕有渣男的潜质,毕竟后世记载了他弃城而逃的黑历史。
李纲经过了这件事情,显然收敛了许多。
最近在汴京大学校园碰见太学生,基本采取形同路人视而不见的做法。
赵明诚大概也觉得当时说话有点不够地道,并没有干出到处告状之类的举动。
平和的气氛很快被打破了,钟粟接到消息,赵佶突发奇想,居然要在汴京大学学田办一次诗会。
皇帝要搞这个,其他人当然没有什么意见,反正这又不是什么劳民伤财的行为。
钟粟是地主,自然有很多事情要和他商量。
赵佶很快便召钟粟进宫商量。
“钟卿,你觉得筹办这样一场诗会如何?”
赵佶说完,一脸的满足。
“自然不错,不知官家还有什么想法,下臣这就去安排。”
乍一听到这个消息,钟粟倒是没多想,可在自己的地盘上搞这个,貌似是个不错的机会。
汴京大学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不妨再借着这个机会加一把火。
“那倒是不必,钟卿只需腾出一块地方,至于诗会的所有准备,自会有礼部去办。
这位就是礼部员外郎李格非,钟卿大概还没见过。”
什么,李格非?
钟粟吃惊不已,这人居然就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
最近这是怎么了,先有赵明诚,后又李格非,有关的人物都聚在一起了。
这样太热闹了吧,看来这场诗会必定会大有看头。
钟粟进来的时候就已经猜到旁边站着的人多半是礼部的,可万万没想到是李格非。
心中虽然惊诧不已,但还是不慌不忙地和李格非见礼。
李格非显然是这次礼部负责诗会的官员,赵佶让两人见面,就是有让两人具体磋商的意思。
一个诗会,也花不了多少钱,至少对于钟粟来说,不是太大的问题。
既然赵佶让礼部去办,他倒是省心了许多。
至于在广大的学田附近找一块地方,再也简单不过。
钟粟觉得,赵佶还真是有雅兴,居然要在室外搞这样的活动,大概是有亲近自然的意思。
两人又听了赵佶的一番各种要求,便出了延福宫。
“久闻钟侯大名,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
李格非一个老套的问候,钟粟客气了两句。
天气不冷不热,两人便坐在一处长廊里开始商议办诗会的事情。
听李格非一番介绍,钟粟才知道,赵佶其实都已经想好大体的方案,无非就是通知大家一下。
赵佶这家伙最近老是和钟粟泡在一起,对汴京大学的学田兴味越来越浓厚。
现在正好是初秋时节,各种作物早一点的已经成熟,晚一点的也快收获了。
赵佶显然想借着这个机会,一来可以玩玩,二来还可以检验一番汴京才子的水平。
此外,钟粟知道赵佶是个很迷信的人,对什么祥瑞之类的东西一直比较感兴趣。
这次借着收获季节办诗会,显然是为了图个吉利。
诗会的时间已经确定,赵佶认为七月半是个良辰吉时。
钟粟掐指一算,只有五天的准备时间。
虽然有些紧张,但既然是在室外举行,也少了各种复杂的规矩。
李格非对赵佶的想法领会得非常到位,赵佶对这次诗会的参加人员倒是有明确的说法。
凡是在汴京所属书院未中举人的人都可以参加。
如果这些人都来的话,人数会相当之多。
但李格非自然明白,这就是赵佶的一个想法而已,他才不会考虑那么多的事情,总之就是自己高兴就好。
可那么多人一起来,不管怎么管理,场面都会非常混乱,说不定还会发生踩踏、揩油、袭胸、偷窥之类的意外情况。
一帮才子聚会,同样会吸引到一波妙龄少女的参与。
如果真出现了意外,赵佶才不会认为是自己的要求太过分导致的。
李格非倒是个明白人,礼部员外郎已经干了三年,怎么样的场面需要怎么样的应对之法,早就熟谙于心。
说来说去,只要在诗会上产生几首出彩的诗词,赵佶必定会非常高兴,别的问题都不会太在意。
对于参加人员,李格非已经有了自己的计划。
既然来得太多不便管理,那便对各大书院进行名额限制。
汴京因为有太学的存在,大量的名门子弟和平民中的优秀子弟被搜罗了不少。
只不过由于太学建筑数量有限,更多的学生只是挂名,并不是可以经常来学习。
所以全盛时期的太学号称有三千学子,事实上经常在太学的也就三五百人而已。
太学馒头虽然曾经有宋仁宗的加持,但终归架不住人多。
如果三千学生一起来吃,不吃穷大宋才怪。
国子监其实除了太学,还有广文、律学,地位和太学并列,只不过这两馆更是有名无实,三馆往往也被统称为太学。
太学真正崛起,和一个叫胡瑷的人密不可分。
他将自己在苏州、湖州等地的办学经验用在太学的管理上,使太学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大。
嘉祐元年,太学生已达三四百人,而且全部接受公费教育。
不过到了哲宗徽宗这个时期,太学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
也正因为太学始终以外挂式教学为主,才给钟粟的汴京大学给了机会,钟粟不缺钱,汴京大学的房舍自然众多,学子们无需以外挂的形式学习。
除了这两家巨无霸之外,还有一些小书院没有什么气候,还得稍稍斟酌一下,沧海遗珠的事情虽然不能保证,但也要尽力而为。
按照以往的经验,李格非认为最终有一百来人参加,既可以让赵佶高兴,同时也不会让场面冷清。
至于各个书院采取怎么样的方式来消化名额,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当然,如果对诗会格外重视的话,自然可以先在内部PK一番,然后派出优秀学子参加。
其实说来说去,大头其实还是在太学和汴京大学。
李格非和钟粟交流了一番各自的想法,决定由李格非拟定具体的条陈,赵佶同意后便立刻实施。喜欢大宋教书匠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教书匠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4/4778/1891294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4/4778/1891294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