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大宋教书匠 > 第九百六十六章 陛下都说好

第九百六十六章 陛下都说好

推荐阅读:太荒吞天诀裂天空骑全属性武道他比我懂宝可梦红色莫斯科超维术士万妖圣祖不一样的日本战国修复师我在尊魂幡里当主魂


    王知州还深陷在对马铃薯高产的震撼之中,种师道却手下毫不停歇,继续向几个选出来的学徒示范如何切开马铃薯籽种,如何种植。
演示一番之后,种师道便让几个人上手尝试,他在一边指导。
其实,马铃薯的种植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主要还是大宋人从没见过。
尤其是切籽种保留芽眼,得让几个学徒掌握,否则就是功亏一篑。
不到一会儿,几个徒弟已经完全掌握。
种师道拍拍手上的泥土,看了看表情还有些呆滞的王知州。
他很理解王知州,当初听钟粟说出这个产量时,他也是这个表情。
“种都监,你这话可当真?这东西比粟米之类可是高出好几倍,岂止是高量?”
王知州都有些担心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问题了,再次确认到。
“那是自然,官家都知道了,如果钟侯说的是假话,也不至于在大宋推广。
不过钟侯爷说了,在兰州,或许马铃薯的产量是最低的,他让我心里有个思想准备,别到时候太丧气。”
两三千斤也叫最低,王知州觉得,如果有可能,是不是需要扇钟粟两个大耳刮子。
都这么高了,怎么能叫最低呢?
这侯爷到底靠不靠谱?
好像也对,他说最高可以达到**千甚至破万,这还是人间的东西吗?
王知州嘴里叨咕了两句,突然对着种师道说道:“果真如此的话,种都监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对了,你不是要人吗?这个我来想办法,要多少有多少。”
兰州确认是不争的事实,但王知州既然这么说了,也不能打消他的积极性。
“王知州,这倒也不急,暂时就这八个温棚,才是培养种子阶段。
你出个榜文,征召二三十懂农事同事精于劳作的百姓即可。
等到有了大丰收,往后就可以征召更多的人,也可以将种子卖给百姓,大家一起种植可好?”
种师道趁机说出了他的计划。
“二三十人不错,司户参军何在?赶快按照种都监说的去做。”
王知州兴奋地下达着指令。
司户参军在温棚外就听到了王知州的话,几乎旋风般地离开。
“王知州,还有一事,就是生产建设兵团的事情,还得靠王知州多多协助。”
“这是自然,有什么需要尽管提,我老王一应承当。”
王知州刚来兰州的事情,其实心里非常不痛快。
兰州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他太清楚了。
这里不但没有油水可捞,就连安全保障都是问题。
西夏人虽然说被打败了,但却仍然在黄河的另一边虎视眈眈。
如果稍有松懈,他们便会渡河而来进行剽掠。
尤其是冬天黄河结冰的时候,黄河天险的优势便全没了。
如此以来,西夏人的突袭便完全没有规律可言,随时可能蹚冰而来。
除了这些西夏人,吐蕃人同样也会来,往往喜欢乘火打劫。
虽然这是本地驻军的事情,但只要发生了战事,他同样有责任。
要知道,这些人打过来的主要目的可不是杀人,他们是来掠夺钱粮物资的。
自己牧养的子民出了岔子,损减了太多人口,朝廷会听你解释吗?这时候除了干骂军方的人之外,实在没有什么办法。
上任一年来,朝廷的申斥其实已经达到了三次。
现在总算熬过了冬季结冰期,可他还是发愁啊,迟早结冰期还会来的,而自己显然没有机会在封河期到来前升迁或者调离。
其实也不能怪驻军防守不力,最关键的是这些吐蕃人和西夏人都是散兵游勇,很难聚而歼之。
再说,一群饥肠辘辘的家伙,你怎么跟人家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饥饿之下,谁还会想那么多,不是饿死就是被打死,还不如放手一搏。
现在好办了,只要这高产作物有了产出,就可以卖给那些西夏人和吐蕃人。
这样一来,便可以做到相安无事,不战而屈人之兵。
想到了这些,王知州不仅对这位汴京的钟侯爷充满了无边的敬仰。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居然能够找到如此神奇的作物,不但可以消灭饥馑,还可以化解战争,欧气爆棚啊。
或许,大宋真的出了这么一个天纵之才。
起初只是听说,现在都已经下种,无论如何不可能是传言。
而且,就连当今陛下都说好,想必这东西真不会骗人。
这一天结束后,高产作物的消息就算是在兰州府官员阶层中传遍了。
大家的共识是,有了这东西,兰州府逆袭的日子已经不会太远。
找其他人不容易,但找一些会种地的农民并不难。
两天时间,司户参军亲自把关,挑选出了三十八人,悉数交给种师道。
种师道明白,这些人经过培养,最终要成为兰州农业研究方面的骨干力量。
他们被分配到八个温棚中,浇水施肥之类所有的农时活动,都在种师道的安排下统一开展。
比起训练军卒,搞农业显然是种师道未曾接触的领域,但钟粟的攻略实在太详实,几乎写到了叶片生长到什么程度就该干什么。
当然,因为地理环境的变化,兰州的马铃薯肯定会有一些不同,但温棚却将这种差异压缩到了最小。
现在最主要的,其实就是要观察不同土壤中马铃薯的适应能力。
等到人手安排妥当,种师道也累得直上火。
除了最主要的马铃薯,还有甘薯和玉米。
甘薯还可以在温棚中种植,玉米就只能露天种植。
为此,种师道在司户参军的引导下,将那些宝贵的玉米种子播撒到了兰州相对很肥沃的两亩土地中。
他在把这里的一切报告朝廷的同时,也给钟粟去了一封信。
与其说是朝廷支持他干这些,还不如说是钟粟在支持他。
种子一颗不留全部下种,剩下的时间就是在煎熬中等待种子发芽,这个时候其实是最难熬的。
兰州府州衙,一场无比热闹的宴会开始了。
虽然在这个时候庆功显然为时尚早,但王知州却不这么看,亲自观摩了一番,他已经信心十足。
现在就是等待种子发芽生长结果,然后根据试种情况在兰州的土地上大肆推广。
作为军**身,滴酒不沾的种师道这一次意外喝大了。
自己也曾在西军中闯下了腕儿,可惜的是,大宋朝廷对他们这些人又爱又防。
现在能够在兰州府自由地干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虽然至今还没有结果,但他已经很满足。喜欢大宋教书匠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教书匠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4/4778/1891319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4/4778/1891319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