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大宋教书匠 > 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祖宗成法就是个屁

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祖宗成法就是个屁

推荐阅读:太荒吞天诀裂天空骑全属性武道他比我懂宝可梦红色莫斯科超维术士万妖圣祖不一样的日本战国修复师我在尊魂幡里当主魂


    “陛下,镇国公不知去向。”
什么玩意儿,什么叫不知去向,变成蝴蝶飞走了?
“怎么回事,立刻带人去镇国公府看看啊。”
“回禀陛下,已经看过了,镇国公府已经没有了一个人,连看院子的都没留下。”
李乾顺一听,缓缓坐倒,果然,不该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堂堂镇国公,居然在国家有难之时不知所踪,立刻派人去找。”
李乾顺随即站起身子,他知道此时不能乱,自己更应该保持镇定,不然就真的全完了。
“无妨,我等继续研究这作战方略。”
几名王公大臣本来已经振作起精神,谁料到镇国公已经早早跑路,只是李乾顺想必无比恼火,大家便耐着性子看向了舆图。
……
“这就好,终于动起来了。”
一向镇定的尉迟恭铭显得很是激动,窃取情报这种事情,有时候就得随缘,上次炮制了保靖王事件,已经在西夏掀起了巨大的风浪,但这次的镇国公出逃,显然为摧毁西夏的上层建筑,大大加了一把火。
所以,制造混乱有时也是一种颇具杀伤力的做法。
不得不说,他们选对了人。
镇国公的爱财惜命,决定了他不可能留在兴庆府和西夏共存亡,他也有自己的打算,西夏如果挂了,大可以投靠契丹,反正自己有的是钱,到时候还可以继续过着无比安稳的日子。
他选择的方向,之前已经想好,那便是一路向北,然后折而向东,最后在夏辽边境安顿下来,边境地区,恰好还不是什么必争之地,最适合颐养天年,万一不妙可以果断进入契丹境内,那边他已经派人联系好了。
虽然听说那里盗匪不少,但自己勇悍无比的三百家丁可不是吃草的。
镇国公在暴风雨来临前夕逃跑的消息迅速传了出去,这对于已经如惊弓之鸟的西夏无异于一记重锤。
大多数人则更加聪明,有保靖王珠玉在前,所以转移家财才是第一位的。
至于自己,暂时还可以继续留在兴庆府,他们不相信李乾顺真的连一丝后手都没留。
反正大宋军都还没有开始进攻西平府,何必急着立刻逃跑。
其实,就算谁都不说,西夏贵族逃亡的大体方向基本是确定的,那便是一路向北,最简单的一个道理,黄河此时是向北流的,逐水而居才能确保或者。
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如果大宋攻破了西凉府,那便毫不犹豫退至乌海,或许,大宋得到了西夏的腹地,便可以谈一谈两国罢兵的事情了。
镇国公的嗅觉还是足够敏感,就在他北逃还不足十天的时候,胡世将率领的大宋军展开了对应理的强攻,折可适的永兴军则突然占据了溥乐城,种师道率领中军从白池城出发,三路大军形成了对西平府的合围。
狄云飞则率一支辎重部队沿着灵州河北上,随时打响攻击西平府的第一仗。
至于南面的静塞军司控制范围,为了援助西平府,周围早已成为了一片无人区。
李乾顺的策略也已经确定,不惜代价死守西平府。
西平府,在大宋还有一个名字叫灵州,后世叫吴忠市。
灵州的地理位置在西北地区占据着中枢纽带的地位,在隋唐时期,灵州一直被当朝者特别重视,因为安史之乱的节度使治所就位于灵州。
大宋在建国之后,宋太祖以“羁縻政策”,去赢得与党项族的和平相处。
继而到太宗时期,党项族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却不愿再被宋朝所牵制,加之又得到了契丹的支持,因此在平夏地区很是牛气。
为了扩大党项的势力范围,李继迁决定向西发展,于是将灵州作为一个务必取得的目标。
灵州的未来,一度成为了北宋朝堂热议的话题,自然的分成了两派,一方认为,应该安抚李继迁,尽量去维持和平的状态,保存当地的百姓;另一方则看出了李继迁的真实目的,让其留在灵州会造成大患,而灵州作为西北的要塞,必须保全。
大宋对灵州模棱两可的态度,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失手,此后,大宋也多次考虑过收复灵州。
元丰四年,大宋派出四十万大军,五路出师,大举进攻西夏,收回灵州自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战略目的。
但此战却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大宋五路大军并没有统揽全局的主帅,缺乏统一指挥,加之长途奔袭,粮饷不继,以致最终失败。
灵州之战时,部分宋朝大臣反对大军进攻西北,全面防御的国防战略已经深入人心,就算而那些支持进攻的朝臣在提出策略的时候,也倾向于保守,并没有彻底消灭敌人的决心。
大庆殿大朝议,这样的思想再次冒头。
所以就算是已经感觉到四面楚歌的李乾顺,仍然觉得西夏还会有机会,所以才会全力部署这次的灵州防御战。
但是,他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大宋这次攻打灵州,总兵力二十万刚出头,虽然分为三路,但却有统一的指挥。
除此之外,种师道已经准备好了一支六千人人的骑兵队伍,一旦攻破灵州,便要以最快的速度衔尾追杀,这也是种师道的杀手锏。本来样的打法,都是别人拿来对付大宋,但种师道这次却要反其道而行之,最终的目的,当然是尽可能消灭西夏人的有生力量。
就在三路大军即将抵达指定位置的时候,赵佶面对巨幅的舆图和新制的沙盘,毅然决然地下达了全面进攻的命令。
他已经习惯了不干涉前方大将的作战方式,不是因为他更懂军事了,而是大宋这几个月的征战效果,让他彻底把心放在了肚子里。
他已经在内心替多位先帝忏悔,明明大好的形势,常常因为等不到朝廷的命令裹足不前,甚至罔顾瞬息万变的战局,下达南辕北辙的军令。
其实,这些曾经的错误做法,大家都心里有数,只是做出这些决定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大宋荒唐的军事指挥体系。
即便到了现在,赵佶也只能在心里想想。
祖宗成法就是个屁,放出来的时候没有人敢指指点点,但如果最高权力拥有者非要把憋着,同样没有人乱说,以往或许有,但现在没了。喜欢大宋教书匠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教书匠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4/4778/1891371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4/4778/1891371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