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大宋教书匠 > 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闯河西

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闯河西

推荐阅读:冷淡的佐藤同学只对我撒娇古井观传奇不灭武尊百炼飞升录鉴宝狂少邪王嗜宠:鬼医狂妃悍卒斩天大唐腾飞之路这个游戏不一般他比我懂宝可梦


    一种新鲜事物的出现,往往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一朵水花,然后开始接收时间的考验,华而不实的会被淘汰,性价比高的往往能够会不断地继承下去。
如果是具有发展价值的,还会在不断的进化中不断出现各种新新的形态。
在大宋这个时代,水泥显然是一种划时代的建筑材料,在钟粟还没有演示之前,很多人其实是难以理解的,毕竟砖石土已经用了几千年,猛然出现一种经济实惠的建筑材料,谁也做不到无动于衷。
看似简单的水泥,配料并不复杂,暂时主料就是石灰石和粘土,外加少量石膏辅料。
最让人庆幸的是,这三种原料在后世的白银一带都非常丰富,而且开采很容易,如果说有困难,那便是粉碎的难度大了些。
尤其是石灰石,往往都是块状的,必须打碎然后碾成粉末,需要下一番功夫。
然后便是烧制中的困难,在后世这几种原料的配比到底是多少,钟粟真的没记住,唯一的办法便是一次次地实验。
比例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到烧制出的水泥在强度、耐磨度、凝固时间上出现差异,尤其是强度指标,的确非常重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雷子对三人进行了分工,三人各带一些人,张甲主要负责金银铜的冶炼,赖布衣则带着几个地理爱好者每天到处跑,发现一处矿场肯定不够,毕竟大宋的技术,也只能采集毕竟浅层的矿藏,随着以后越挖越深,开采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所以只能多发现几处。
小雷子则专心研究水泥的烧制,不过这项工作有个好处,只要攻破了原料配比和煅烧温度时间,剩下的便可以让熟练的工匠大批量烧制。
一开始,这里的人手少得可怜,但朝廷经过一系列措施,内地的人终于开始了想边地的迁徙,会州这里有些地方靠近黄河,自然适合发展农耕,而此时确是秋天,拓荒完成后的人也愿意到矿上当劳力。
除了这些人,大量的西夏奴隶也被分配到各地,这也是一种策略,分配到各地,打乱他们固有的模式,大宋的统治才会更加稳定。
不知不觉中,白银已经聚集了几百号人,这些人虽然住在简易的工棚里,但每天都干劲十足,他们的身上明显有一种拓荒人的精神,一种为大宋奉献的豪迈。
当然,小雷子吸取了钟粟的经验,身处边地,大家都不容易,住的暂时可以简单一些,但伙食的保障一向都不错。
按照目前的情况,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这里的人会越来越多。
在西部的另外一处地方,李纲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这里有着当时西夏时就已经在开采的铁山,优质的铁石经过炼化,便会成为上好的铁料。
大宋内地不是没有铁山,最主要的是铁料品质差了些,这种情况在后世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无非就是杂质含量的多少,但在大宋的冶炼工艺水平下,想要去除难度还是有些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优质的铁石就显得非常重要。
所以,这些铁山出产的铁石,不仅仅可以用来打制铠甲,还可以用来打制优质的兵器。
除了传统的十八般兵器,火器对铁料的要求更高,别说是大宋了,后世的火炮也会因为卡弹、膛压异常、膛线问题或者炮管不均匀出现炸膛的事情,大宋的冶炼水平,出现炸膛就更多了,冶炼技术的改进难度太高,需要不断的技术进步,根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因为这些原因,尽可能使用优质的铁石炼制铁料才是首选,这也算是钟粟当初认为需要拿下西夏的原因。
当然,铁石仅仅是一个方面,作为掌管一方的任务,他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事情,有些东西他在汴京大学学到过,但有些完全就是一头雾水。
好在大宋在治国之道上实在太成熟了,大量能员老吏虽然思想没有李纲活泛,但在玩弄西夏人上还是很有一手,暂时指望这些人能按照钟粟的想法考虑问题,一点儿也不现实,所以现在所能作的,只能是在求稳的基础上发展这些被西夏人搞得乌烟瘴气的地方。
看着已经颇为热闹的景象,李纲突然有一种疲惫的感觉,但这种疲惫后面更明显的是欣慰。
大宋真的不易,短短几个月,西夏大片的土地尽数收复,如果不能好好治理,那自己的一身所学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发挥?
想到了这些,李纲又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他再次想到了钟粟对他的竭力举荐,自己还非常年轻,来到这里可不是养老。必须得有一番作为。
想想山长钟粟的发家史,他可是很清楚,汴京大学的学生也几乎都清楚,钟粟在登封之时,仅仅凭着一辆小吃车,然后慢慢杀入了登封商界,然后结识了程颐等人,开办了嵩阳分院。
这些事情说起来有些轻描淡写,但如果真正去经历,绝对充满了艰难困苦,非常人能够做到。
再一想自己,父亲李夔,通晓军事,随吕惠卿抵御西夏来犯有功,官至龙图阁待制、京西南路安抚使。
这样的出身虽然不足以笑傲汴京,但也算是颇为荣耀了。
而且进了汴京大学后,他轻而易举地便考取了进士,然后轻松进入东华门唱名之列,随后又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现在虽然是在边地,但身上肩负的使命非常艰巨,西夏版图虽然已经归入了大宋,但西夏人心还需继续收拢。除了让自己治下的百姓吃饱肚子,还得让人心向化。
他也充分吸取的钟粟的惯用手法,在这种地方,直接办书院并不合适,首先要做的是扫盲运动。
一个月间,各处已经建起了几十处蒙馆。
他本来觉得恐怕需要花一番功夫,可没想到的是,这里的人对大宋的文化居然非常热爱。
蒙馆开起来不久,蒙童居然迅速爆满,甚至连那些成年人,也经常坐在蒙馆外面听先生讲学。
大宋文化果然魅力非凡,李纲突然觉得,看起来异常困难的事情,居然如此轻易的就想到了办法,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河西还奔波着另一个人,那便是蔡王赵似。
在他原来的想象中,河西之地的商道应该是极其脆弱的,但事实上居然比他想的好了很多。
道理其实很简单,大宋有着太多让各国向往的东西,他们宁愿忍受着风沙之苦的折磨,也愿意从大宋商贾的手中采购到大宋的丝绸、瓷器等特产。
这些东西在大宋人的心目中实在不是稀奇之物,但一旦运回国内,不管多高的价格,也会被抢购一空。
可现在的问题是,商业经营这种事情,如果没有规范的管理,固然能够发展,但秩序确会很混乱。
赵似很快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人才实在太缺乏了,汉唐时期,因为疆域辽阔,有不少专门管理市场的机构,可到了大宋,西北长期在外租手中,所以这里的贸易全都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并不利于发展壮大。
他是樊楼的大股东,当然懂得其中的利害关系。
除了人才的缺乏,另外还有一个问题。
大宋境内,只要规模较大的地方,都有大宋的官道延伸,不管是邮件传递还是货物运输,都很是方便,但在这河西之地,道路问题确经常成为困扰商贾的一大因素。
有些商贾有自己的运输队伍,但也常常因为道路的损毁,最后一个月的路程可能会变成两个月三个月甚至更多。
可即便如此,这些商贾依然会甘冒风险取道西夏和大宋商贾互市,至于各种道路故障之类,那就只能尽量克服外加运气了。
搞清楚了这些情况,赵似的前期调查便已经结束。
道路问题,虽然他觉得需要向朝廷提一下,但只要发动各州府的力量,还是能勉强解决,至于人才问题,还是得靠内地输送。
赵似掌控樊楼多年,的确可以抽一些人,但是面对西北这么大的摊子,他觉得实在太少了,这个问题只能抛给朝廷了。
当然,在给朝廷上扎子的时候,他同时也向钟粟去了一封信,这些事情钟粟如果能相助一把,一定会事半功倍。
赵似觉得,他虽然曾经得罪过,但在这种大事上,钟粟是不会计较的,否则自己恐怕已经被赵佶幽禁了。
汴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之中,一场学术交流活动正在进行,钟粟这次也参与了。
自由发言环节的时候,本来此时大家会讨论交流一些个人看法,甚至会议论汴京的一些具体的商贾活动,但因为钟粟的出现,虽然没有为难钟粟的意思,但有些人真的很想和他他那套一番。
“学生能够询问山长一个问题吗?”
一名学生神色显然有些拘谨,他显然是壮着胆子向钟粟提问。
“当然可以,尽管问吧,不过我可不一定能够回答,毕竟你们比本山长更懂商贾之道。”
钟粟实话实说,他一开始经商,只是为了糊口,但这几年,他已经将很多事情交了出去,说自己回答不上还真不是矫情。
“请问山长,我理工学院、农学院,甚至连传媒学院都派人去了新收复之土,但我们工商管理学院确只能在完成学业后回乡或者留在汴京,山长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我等也去闯一闯?”
这名学生说完,居然还有不少学生跃跃欲试。
“哦?你们想去闯河西?”喜欢大宋教书匠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教书匠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4/4778/1891378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4/4778/1891378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